首页  关于我们  本行资讯  媒体关注  详情页
关于我们

《中国金融家》丨 王东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江西农商样本”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近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东升在《中国金融家》刊文表示,近年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带领全辖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助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农商实践,催生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江西农商样本”。站在新起点,将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农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带领全辖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坚决扛起乡村振兴主办行职责,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助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农商实践,以金融“活水”润泽“三农”沃土,在深耕普惠的平凡之路开出乡村振兴的绚烂之花,催生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江西农商样本”。

  ▲遂川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送金融服务进茶乡

  坚持三个优先,做强金融供给。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将深耕支农支小主责主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机结合,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单列乡村振兴信贷计划,坚持乡村振兴信贷资源优先安排、乡村振兴贷款优先发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先满足,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9658.23亿元,至2025年7月末,乡村振兴贷款余额1756.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8.65%,为江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实施一大工程,夯实客户基础。坚持把提高金融客户的数量特别是贷款客户数,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实施贷款客户三年翻番工程,开展乡村振兴整村授信、支小支微普惠授信、普惠金融万里行“三项行动”,农户建档覆盖面98.1%,建立金融服务网格数4497个,开展“普惠金融万里行”活动3272场。截至2025年7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贷款客户数突破433万户,较2021年翻番计划启动以来新增205万户,用信客户数突破300万户,为全省25%的家庭提供了“小而美、普且惠”的金融服务。

  聚焦重点领域,做好对接支持。围绕粮食安全、金融帮扶、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五大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以粮食、水果、蔬菜种植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以数字农业、农业机械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及地方农业产业致富带头人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7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381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180亿元,实现“持续增长”目标。

  结合实际需求,做新金融产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农村产业特点、农户金融需求,积极推广“百福惠农易贷”“乡村振兴贷”等专项产品,创新推出民宿贷、文旅贷、畜禽洁养贷等特色产品,不断健全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扩大生物活体、碳汇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抵质押范围,试点“知识产权+政府风险池”融资模式,2024年新增质押贷款50亿元。加快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开设全国首家“绿色竹产业支行”,开发“资竹贷”“林下经济收益权贷”等产品,变“绿色资源”为“有价资产”。

  发挥农商优势,做细普惠服务。联合政府部门搭建“三农普惠数据枢纽”,归集农业补贴、土地确权、社保缴费等涉农数据,构建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画像模型,不断提升授信精准度。截至2025年7月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授信余额达290.91亿元,农户小额贷款额度由5万元提高至30万元。着力发挥全辖85家农商银行、2200多个营业网点、1.4万个金融便民服务站的服务网络作用,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近三年,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4201万笔、金融141.1亿元。坚持普惠和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7%。

  巩固脱贫成果,做好金融帮扶。坚决落实中央“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接续做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55.71万户、发放金额277.88亿元,户数和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0%以上。强化定点帮扶,累计向定点帮扶鄱阳县鄱阳镇桂中村投放帮扶资金740万元,支持桂中村发展庭院经济、助力桂中村建设公共文化项目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带动当地白茶种植产业,驻村工作队连续两年考核被评为“好”。

  强化党建引领,做深乡村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红农商 赣先锋”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品牌成为服务基层、服务客户、服务发展的民心工程。主动与各级政府和地方基层党组织对接,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精通金融业务的党员干部作为“金融村官”,积极参与村“两委”工作,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政策、普及金融知识、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把“金融村官”打造成为党建联络员、金融服务员、民生服务员。

  ▲吉水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茶果丰收情况,摸排资金需求

  “千万工程”是最好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顶层规划加大金融供给,因地制宜推出金融产品,循序渐进创新金融业务,久久为功优化金融服务,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积累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实践。

  深耕乡土是最实的举措。农商银行为农而生、因农而兴,服务“三农”是农商银行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必须深耕脚下金融为民的这片沃土,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向更深处下沉、向长尾端发力、向宽领域拓展,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特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服务方案,做到系统施策、精准滴灌,有力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实际行动诠释离大地最近、与百姓最亲、跟小微最紧的“百姓银行”责任担当。

  做深客户是最强的担当。客户是银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三农”客户是农商银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大客户总量,积极推广整村授信、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导金融“活水”流入千家万户;做优客户结构,通过做多客户、做小金额,持续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不断提高涉农贷款质量;做细客户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简化业务办理手续,让客户享受到便捷高效、贴心暖心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人缘地缘是最大的优势。长期以来,农商银行扎根农村,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业发展、信用状况等有着深入了解。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人缘亲、地缘熟这一独特优势,积极融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的合作,建立紧密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知识普及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农商银行在乡村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金融科技是最强的引擎。金融科技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最大增量”。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必须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场景、农村消费场景的特色信贷产品,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构建精准的客户画像,实现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和风险的精准管控,提升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质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助力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将带领全辖农商银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农商力量。

  立足深化改革新起点,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投入。站在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成立的新起点,增强改革思维、用好改革办法,以实施党建领行、质量立行、合规守行、特色办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服务暖行、从严治行“八行战略”为引领,以推进现代化农商银行建设为契机,坚持改名不改性、改制不改向,围绕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赋能乡村治理质效、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确保“十四五”期间投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

  立足推进特色化经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中小银行的职责定位,引导全辖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做小做散,实现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持续提升。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地市场等融资需求,探索开展批量化授信、提升服务效率。拓宽金融服务场景,支持休闲农业、庭院经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紧扣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拓宽抵押担保方式,创新乡村“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对返乡创业主体的金融支持。实施“融圈通链”行动,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经营增收。

  立足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科技金融领域,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发专属产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的放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绿色金融领域,明确绿色农业信贷支持重点,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和利率优惠。普惠金融领域,启动普惠金融提升工程,实施脱贫人口增收和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两个三年行动,持续夯实农村客户基础。养老金融领域,加大金融宣教力度,提高农村老年群体反诈防骗能力,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助力“银发经济”。数字金融领域,加快涉农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业务流程数智化转型,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

  来源:《中国金融家》2025年第9期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